本计算器基于高斯光束传输理论,计算激光在光束分析仪中的传输特性及损伤风险。
高斯光束半径随传输距离的变化:
w(z) = w₀ × √[1 + (M² × (z - z₀)/zR)²]
其中:
- w(z): 距离束腰位置z处的光束半径
- w₀: 束腰半径 (输入束腰直径的一半)
- z₀: 束腰位置 (本计算中设为0)
- zR: 瑞利范围 = πw₀²/λ
- M²: 光束质量因子 (理想高斯光束M²=1)
功率密度公式:
Pdensity = 2 × P / (π × w(z)²) [W/cm²]
能量密度公式:
Edensity = 2 × E / (π × w(z)²) [J/cm²]
注意:M²因子会降低损伤阈值,实际最大承受值需乘以M²²
激光损伤阈值通常随脉宽呈平方根关系变化,即损伤阈值 ∝ √(脉宽)。为了便于与标准10 ns条件下的损伤阈值比较,
将不同脉宽下的能量密度转换为10 ns等效能量密度。换算公式为:
E10ns = Edensity × √(10 / 脉宽)
【注:当激光脉宽低于20 ps(0.02 ns)时,该转换公式不适用】
当实际脉宽大于10 ns时,等效能量密度较低;当脉宽小于10 ns时,等效能量密度较高,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损伤风险。